电池热失控(TR,Thermal Runaway)一旦触发,在适当条件下会迅速演化为起火、爆炸,甚至导致整车烧毁。那么,电池究竟是如何从一个轻微的内部缺陷或外部滥用损伤,逐步演化成失控的高温链式反应?本篇文章将从触发诱因、内部化学反应过程、外部热失控演化阶段三个部分,结合温度节点、主控反应机制,整理总结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过程。

锂电池为何会热失控?详解三大诱因

锂电池发生热失控,通常源于三种常见的滥用情况:机械滥用、电滥用与热滥用。它们通过不同途径破坏电池稳定性,最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
  • 机械滥用:指电池受外力损伤,如碰撞、挤压或穿刺;

  • 电滥用:包括过充、过放、内外短路等不当用电行为;

  • 热滥用:电池处于高温环境或局部过热,引发材料分解。

一、机械滥用:碰撞、挤压与穿刺

机械滥用中最典型的场景是碰撞挤压和穿刺损伤。

当电池受外力强烈挤压或碰撞时,内部的隔膜可能被撕裂,造成正负极直接接触,形成内短路。局部电流骤增将迅速产生大量热量,若热量无法及时散发,便会触发链式反应,最终导致热失控。

1.碰撞与挤压示意图

穿刺(Penetration):

尖锐物体刺穿电池时,会直接破坏隔膜并引发内短路。穿刺过程中,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可能泄漏,进一步加剧热失控风险。

2.电池穿刺过程
机械滥用引发的热失控通常伴随剧烈的物理变形和电解液泄漏,且内短路可能瞬间释放大量能量。

1.2 电滥用

 

电滥用主要包括四种情形:内短路、外短路、过充和过放。其中,过充与内部短路是引发热失控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两类。

过充(Overcharge)

当过充发生时,充电电压超出安全上限,大量锂离子持续从正极脱出,导致其晶体结构(如NCM或LCO)失稳、坍塌,并释放出氧气。氧气会与电解液发生剧烈氧化反应,产生大量热量。

与此同时,负极石墨逐渐达到嵌锂饱和。若继续过充,锂离子无法嵌入,便会在负极表面析出金属锂,形成尖锐的锂枝晶。枝晶极易刺穿隔膜,引发严重内短路。研究表明,在整个过充发热过程中,电解液的氧化反应以及锂枝晶与电解液的反应,是热量产生的主要来源。

3.过充电导致的热失控

过放(Overdischarge)

当电池被过度放电,电压降至过低水平时,负极的铜集流体会开始溶解。这些溶解的铜离子会穿过电解液,在正极侧重新析出,形成铜枝晶。尖锐的枝晶可能刺穿隔膜,引发内部短路。

同时,过放也会破坏负极表面的SEI保护膜,使电解液直接与碳材料发生反应,持续放出热量。研究表明,当电池电量被反充至-12%以下后,铜沉积导致的内短路会加剧,进一步增加热失控风险。

4.过放电导致的热失控

内部短路(Internal short circuit):

内部短路通常是由于在各种原因下,隔膜受损,导致电池的正负极直接接触所引发的。内短路会释放大量的热量。这一过程还可能引发附近隔膜的断裂,引发热失控在电池内部的传递,最终电池结构发生变化,隔膜继续收缩,进一步导致大规模的内部短路,最终触发热失控。

5.过放电导致的内短路(上)、析锂导致的内短路(下)

外部短路(External short circuit):

正负极直接通过外部导体连接时,大电流通过电池,产生焦耳热,导致温度迅速升高,引发热失控。

1.3 热滥用

机械滥用和电气滥用均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短路,进而产生热量。如果这些热量未能及时有效地散出,温度将持续升高,最终可能引发电池的灾难性失效。不同类型电池在经历这些过程时的具体阶段和温度略有差异,但整体演化路径通常遵循下图所示的热失控发展阶段。

6.热滥用导致的热失控发展阶段

可以发现,这三种滥用形式并非彼此独立,而是存在链式关系。机械滥用通常是链条的起点,机械滥用先会导致电滥用,进而电滥用又会导致热滥用,最终触发热失控。机械滥用导致电滥用的原因是,外部受力使锂电池内部隔膜破裂,促使正极与负极相连,从而引发内部短路,即电滥用的一种情况。电滥用导致热滥用的原因是一旦锂电池内部出现短路,大量热量会被释放,更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会被触发,这些反应又进一步地释放热量,这就相当于外部热源不断对电池加热,即热滥用。当热量在电池内部不断积聚并达到临界值时,最终将引发热失控。
7.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滥用源下热失控机制的示意图
当电池温度超过约70 °C时,SEI(固态电解质界面)膜开始分解,使电解液得以接触新鲜的石墨表面。SEI膜的重建过程通常伴随放热,从而进一步升高温度。若温度继续升高并超过约130 °C,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聚合物隔膜将开始熔化,导致阳极与阴极直接接触,造成内部短路。若发生短路,将释放大量热量,其严重程度与电池的SOC状态密切相关。当温度进一步超过约200 °C时,电解液和阴极材料会发生热分解,释放出氧气(具有高度可燃性)以及氢氟酸等有害物质,其中氢氟酸是一种剧毒化合物,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。

8.热失控过程连锁反应

热失控的链式反应:从内部看锂电池如何失控

热失控并非单一事件,而是由一系列放热反应串联而成的自加速过程。随着温度逐步攀升,不同反应在特定温度点被依次触发,相互促进,最终导致电池失控。

1. SEI膜分解(起始点)
SEI膜是保护负极的关键层,但在80~130℃时会分解失效。该过程本身放热,同时使负极失去保护,为后续反应埋下隐患。

2. 电解液溶质分解
常用锂盐LiPF6在60~70℃即开始分解,虽放热不多,但其产物PF5具有强催化性,会加剧后续反应的进行。

3. 负极与电解液反应
SEI膜破裂后,电解液直接接触负极,发生剧烈反应,产生大量可燃气体,推动温度进一步上升。

4. 隔膜熔化与内短路形成
温度持续升高使隔膜熔化收缩,正负极直接接触造成内短路,电池进入不可控的放热阶段。

5. 正极分解与氧气释放
在170℃以上,NCM/NCA等层状正极材料结构坍塌并释放氧气。氧气与电解液反应形成“内部燃烧”,成为热失控中最剧烈的放热环节。相比之下,磷酸铁锂(LFP)正极结构更稳定、不释氧,因此热失控风险相对较低。

6. 粘结剂分解加剧失控
当温度超过230℃,电极粘结剂(如PVDF)也会分解放热,进一步推高温升,使失控过程更加剧烈。
热失控的本质是一场由温度触发的“反应接力”。从SEI膜失效开始,到电解液反应、内短路、正极释氧,每一步都推动电池走向全面失控。理解这一链式过程,是构建电池安全策略的基础。

3. 热失控阶段的划分

目前有研究针对热失控过程,总结出三个特征温度:自产热起始温度(T1)、热失控触发温度(T2)和热失控最高温度(T3)。

9.热失控过程的特征温度

1. 自产热起始温度(T1)

温升速率达到0.02℃/min的点,定义为电池自产热起始温度T1,在T1到T2的这一阶段,电池开始出现异常发热,但尚未达到热失控的临界点。通常,这一阶段的温度范围为50℃~140℃。在此阶段,SEI膜(固体电解质界面)开始分解,金属离子溶解,电池开始异常发热。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逐渐加剧,但尚未引发大规模的热失控反应

2. 热失控触发温度(T2)

温升速率达到1℃/s的点,定义为热失控触发温度,温度达到T2后,电池进入热失控阶段。此时,隔膜开始大规模溶解,正负极之间的隔离被打破,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迅速加剧。T2到T3阶段的温度范围通常为140℃~850℃。在此阶段,电池的产热速率显著上升,散热速率无法跟上产热速率,导致温度持续升高。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变得剧烈,隔膜破裂,锂与电解液反应,化学串扰和隔膜烧毁。温度一旦突破T2,电池内部的正负极将直接接触,热失控反应无法终止。

3. 热失控最高温度(T3)

T3是指热失控过程达到的最高温度。当温度达到T3后,电池进入热失控终止阶段,电池的结构已经严重破坏,电池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趋于稳定,直到电池完全释放能量。T3可以用于评估是否会进一步发生模组级热蔓延。

总结

随着《GB 38031-2025》的正式实施,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安全要求迎来了进一步升级。新标准明确将动力电池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改为了强制性要求:为单体和电池包安全测试设定了7项单体和17项电池包检测要求,新增热扩散测试要求,需提前5分钟报警且不起火、不爆炸。这一系列更新,表明“热失控不是偶发事件,而是必须被系统管理的核心风险”。

 

从热失控的触发机制出发,理解机械、电、热三类滥用如何耦合演变,理解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电、热、力、气信号如何变化,正是我们推动热安全设计升级的基础。